你好,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
阅读新闻 背景:

潮连“龙”的传人

[日期:2012-05-24] 来源:江门日报  作者:何泽洪 胡群志 [字体: ]

::点击图片在新窗口中打开::
添叔说:制作龙头最花精神。
 

::点击图片在新窗口中打开::
添叔十分认真地为龙头蒙绸纱、粘花边。
 
 
::点击图片在新窗口中打开::
俊伯说:对于几位老人来说,用手扎57米长的龙骨架可算“工程浩大”了。
 

::点击图片在新窗口中打开::
龙头做得精神威风可不容易,要几个人合作才能做好。
 

::点击图片在新窗口中打开::
夜晚舞纱龙最为好看,烛光闪灼,神乎其技,神采飞扬。
 
 
::点击图片在新窗口中打开::
添叔说:龙牙很重要,装得好,合比例,才生威。
 
 
::点击图片在新窗口中打开::
制作过程经常有好奇的年青人跑来观看,俊伯不厌其烦地向他讲述造龙的成就感,希望引起他们的兴趣。



潮连纱龙的传说

  在江门市蓬江区潮连镇,流传着一个关于“龙”的故事。传说潮连陈氏先祖陈所翁,字景夷。他擅长画画,百兽飞禽、人物山水,无不栩栩如生,惟独未见过龙的真颜,不得作画,他深感遗憾,因而终日寝食不安。一天,他在半梦半醒之间,忽见一童颜鹤发老人来到床前,轻声对他说:“你若真的想见到龙,可在六月初八日晨曦初现时注目东方,就能目睹龙的真容了。”陈所翁醒来,细忆梦境,暗自高兴,将这件事铭记在心,耐心等待六月初八日吉时的到来。

  很不容易盼到了这一天,陈所翁依照老人的嘱咐,在晨曦初现时翘首仰望东方。顷刻之间,突见一龙现于天际,若隐若现,飞腾穿跃,龙粼受晨光影照,似轻纱上的点点星光。陈所翁惊喜不已,静观其形态,铭记于心,随即一气绘画了四幅“云龙”图,其中一条就似轻纱闪星光的纱龙。后来,因村民们十分喜欢这条“云龙”,陈所翁就千方百计用纱布仿做了一条纱龙,龙身每一节里边还可以点燃蜡烛,舞动起来就似陈所翁梦中的“云龙”了。于是,陈所翁将自己看到的“云龙”姿式、神态创出一套技艺,传授给乡中子弟习练。经过不断的练习总结,形成了一套舞龙的程式。潮连纱龙全长57米,龙头至龙尾共有24节,基本的技艺舞式有神龙出洞、之字滚沙、穿花蝴蝶、游龙戏水等40多个花式。晚上,点燃龙身内的蜡烛,烛光闪闪,舞动时千姿百态,煞是奇观。潮连纱龙代代相传,至今已有800年的历史。



“龙的传人”造纱龙

  潮连纱龙在飞腾穿跃中,蜡烛仍然不灭,其制作工艺实在令人好奇。于是我在村人指点下,来到芝山的陈氏宗祠找到正在制作纱龙的俊伯、添叔,见到了几位“龙的传人”。
 
  今年78岁的俊伯和70岁的添叔,年轻时十分热衷舞龙,是潮连舞龙队的骨干。据添叔说,开放改革初期恢复了舞龙,他们正当中年,跃跃欲试,但没有“龙”怎办?他们几人决心要自己制作一条纱龙。但因文革十年,不但没有龙舞,当年扎龙的老师傅也去了世,他们几人凭着过去舞龙的记忆,开始试着扎龙,但有不少的关键部位没有经验,他们就跑到外地去观看。俊伯笑着说:“我们好‘颠’的,那里有舞龙表演,我们就去那里观看,佛山、开平,中山都去过,回来后就互相惴摩,慢慢地就积累了一些经验了。”俊伯介绍说:扎龙骨架要毛竹,自然风干后按尺寸来裁制,57米长的龙骨架全用手工扎成,而且关键部位的竹子都要用带韧性的纱纸糊封捆扎,然后再贴上彩色的绸纱,最难制作的就是龙头了,用竹子和细铁线弯扎成龙头的模样,一般都没有固定的尺寸,不能太重又要扎实,全靠经验积累和不断的摸索改进。据添叔说,经他们的手制作的已有6条纱龙了。他们除了制作纱龙,还亲自作教练,指导年轻人踏龙谱,掌握舞龙的步法技巧。 

  更令他们自豪的是现在正在扎的纱龙,因为本月26日开幕的“江门侨乡旅游节”就是用这条潮连纱龙作表演,俊伯自豪地说:“到时通过电视录像,全世界都看到我们扎的纱龙了。”目前,他们正在加紧制作这条新龙。看到他们那种认真和细心的样子,并不亚于执行一项神圣而光荣的任务。据了解,在两个月前,他们就开始制作了,日夜赶工,家里的田间工夫也耽误了。添叔说,制作纱龙要有耐性,求快不得的。 

  提起接班人,添叔说:“现在的年青人读书的读书,做工的做工,那有这样的耐性愿意学这门手艺呢!”但愿这门技艺不会失传!
 

收藏 推荐 打印 | 录入:glen | 阅读:
热门评论
本文评论   查看全部评论 (0)
表情: 表情 姓名: 字数
点评:
       
评论声明
  • 尊重网上道德,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
  •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
  •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
  •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
  •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